进不失廉,退不失行。
——春秋·晏婴《晏子春秋》
至威而廉。
——西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
智而用私,不如愚而用公。
——战国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
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;四维张,则国令行,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
——春秋·管仲《管子》
清者莅职之本,俭者持身之基。
——《周书》
治民莫若平,临财莫若廉。
——三国·王肃《孔子家语》
修身慎行,敦方正直,清廉洁白,恬淡无为,化之本也。
——东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实贡》
欲影正者端其表,欲下廉者先之身。
——西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疾贪》
廉者不受嗟来之食。
——南朝·范晔《后汉书·烈女传》
义士不欺心,廉士不妄取。
——西汉·刘向《说苑》
智者不为非其事,廉者不为非其有。
——西汉·韩婴《韩诗外卷》卷一
正身直行,众邪自息。
——西汉·《淮南子》
树曲木者,恶得直景。
——西汉·刘向《说苑》
吏不廉平,则治道衰。
——北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汉纪十八》
臣门若市,臣心若水。
——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郑崇传》
廉者常乐无求,贪者常忧不足。
——隋朝·王通《中说·王道篇》
为主贪,必丧其国;为臣贪,必亡其身。
——唐朝·吴兢《贞观政要》
直不近祸,廉不沽名。
——北宋·欧阳修、宋祁等《新唐书》
但教方寸无诸恶,狼虎丛中也立身。
——五代·后周·冯道《偶作》
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
——北宋·苏轼《前赤壁赋》
廉耻事大,死生事小。
——《宋史·叶梦鼎传》
心无愧怍,则无入而不自得;心无贪恋,则无往而不自安。
——南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
一钱亦分明,谁能肆谗毁。
—— 南宋·陆游《送子龙赴吉州掾》
俭则寡欲,侈则多欲。
——北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。
——《宋史·岳飞传》
为官清廉亦可,安得全才。
——《金史•世宗本纪下》
为清官死,死有余荣。
——明朝·朱祖文《北行日谱》
心正自然邪不扰,身端怎有恶来欺。
——明朝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。
——清朝·张廷玉等《明史·循吏传》
浮云掩日,如何损得日的光明。
——明朝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
白璧本无瑕,青蝇亦何为?
——明朝·徐渭《寄吴宣镇》
不廉,则无所不取;不耻,则无所不为。
——清朝·顾炎武《廉耻》
公则生明,廉则生威。
——清朝•朱舜水《伯养说》
惟俭可以惜福,惟俭可以养廉。
——清朝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安安先生》
官能清则冤抑渐消,吏能廉则风俗自厚。
——清朝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不可少》
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。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。公生明,廉生威。
——《清碑·官箴》
持身苟廉洁,即墨吏亦必我惭;居心苟仁明,即顽民亦将我感。
——清朝·周寿昌《思益堂日札》
莅官之要,曰廉曰勤。
——南宋·胡太初《昼帘绪论》卷《尽己篇》
尔以金玉为宝,吾以廉慎为师。尔以夜昏可纳,吾将暗室不欺。
——唐·姚崇《辞金诫》
若君子,律身固己廉矣,一日当官,忧君国之忧,不忧其身家之忧,宁静澹泊,斯名真廉。
——林纾《析廉》
理官莫如平,临财莫如廉。廉平之德,吏之宝也。
——唐朝武则天《臣轨·廉洁章》
以私胜公,衰国之政也。
——战国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
政者,正也。君为正,则百姓从政矣。
——西汉·戴德、戴圣《礼记·哀公问》
从官重恭慎,立身贵廉明。
——唐朝·陈子昂《座右铭》
以清俭自律,以恩信待人。
——唐朝·刘禹锡《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》
功废于贪,行成于廉。
——北宋·苏轼《六事廉为本赋》
当官之法,唯有三事,曰清、曰慎、曰勤。
——南宋吕本中《官箴言》
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
——明朝·于谦《入京》
检点行囊一担轻,京华望去几多程。
——明朝·况钟《离任》
清正俭约,是居官之良法。
——清朝·陈弘谋《从政遗规》